1906年5月22日,于得水出生于文登。1934年5月,中共文登县委诞生,立即组建以于得水为首的武装斗争小组。谨以此文,纪念我们家乡走出的传奇英雄诞辰108周年暨文登人民武装机构成立80周年,也为正在进行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油。——题记
不少接触过于得水的老干部,在读了《昆嵛英雄于得水》后说:“于得水与群众鱼水情深,《昆嵛英雄于得水》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好教材。”作为《昆嵛英雄于得水》一书的作者,近来我又翻阅了2007年至2011年的采访笔记,觉得于得水的确是践行群众路线的模范。
于得水对群众路线有着朴素而深刻的认识——
我这条“鱼”,什么时候也离不开“水”
于得水,原名于作海,曾化名林得胜,1906年5月22日,出生于山东省文登县铺集乡洛格庄(今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葛家镇洛格庄)一个贫苦家庭,15岁时,其父于连登因交不上租息,被县衙监押,祖父母、长兄及弟弟先后冻饿而死,18岁开始拜师学武,练得一身好功夫。1931年春,参加农民协会。1933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于得水的经历可谓九死一生,躲在炕洞中脱险就有两次。
1933年农历7月12日晚上,于得水在家里召开了一个碰头会。没想到,被村里坏分子告密了。开完会,同志们走了。第二天天还没亮,敌人把于得水的房子围了个水泄不通。于得水跳到炕前的桌柜上,又窜到大柜顶上,双手抱住横梁,双脚向上用力蹬开屋笆,松开手,伸头缩肩钻出屋顶。敌人看到于得水从屋顶冒出,就喊着“抓活的”,并“噼啪”地放起枪。于得水从房子东山头跳下,顺着墙边胡同往南跑,看到前边有敌人,就回头翻过胡同西侧的墙,接着两手抓着屋檐,脚不沾地,一下一下挪到墙根,翻身又过墙,落在孙述堂院里,掀开炕席,揭开石板,藏进炕洞。孙述堂的母亲和她的两个媳妇在家,她们忙把石板盖上,把炕席铺好,把乱七八糟的东西堆到炕上。敌人进来翻箱倒柜没有找到,于得水躲过一劫。
1936年秋的一天,于得水和两名昆嵛山红军游击队队员在湾头村(今乳山境内)高树彬家被敌人包围,突围中于得水胳膊受伤。为了安全,于得水从丁乐佩家转移到丁希明家养伤。一天,外面突然传来了杂乱的脚步声,丁希明的老伴急忙将于得水藏在炕洞里。于得水刚进炕洞,敌人就闯进来,四处搜查,也没找到于得水。敌人小队长仍不死心,目光盯在用草堵着的炕洞上,吩咐士兵拿镢刨炕。丁希明的老伴急中生智,忙说:“老总,你们累了吧,我给你们烧水喝。”边说边刷锅,添了两瓢水,就点着了火,并不断地加草。这下把准备刨炕的敌人弄傻了,他们认为,既然锅灶里能烧水,炕洞里尽烟就不会藏人,就走了。原来,丁希明家的炕外面(靠猪圈那里)留了个小洞,平时堵着,紧急时就能推开。当锅灶里烧水时,于得水把洞口打开,把鼻子、嘴靠在洞口。这是群众专为紧急时藏地下党员而设计的,于得水又一次炕洞脱险。
情况不紧急时,于得水也和战友们坐在炕上研究问题。一次,他在乳山白沙滩胡萍(孙传祉)家炕上开会,怕同志们冷,邻居孙吉日就拿草烧炕。不大一会儿,于得水要下炕,找不到鞋。大伙一想,可能是被填进炕洞里去了,孙吉日急忙用棍子扒拉,只在火中找到没有着完的鞋底,鞋帮早烧没了。孙吉日不好意思,于得水说没有关系,也不是故意的。胡萍的大哥孙传祝急忙回家找来一双鞋给于得水。穿着别人的鞋尽管不如自己的鞋顺脚,但于得水感到路好走。
1937年初,于得水和他率领的昆嵛山游击队被党组织误解,昆嵛山区的群众被通知不要再接纳和掩护。一时间,于得水感到寸步难行。
于得水能够多次脱险,除了他机智勇敢,还同人民群众的舍生保护分不开。群众为此做出了巨大牺牲,倪家产的倪德兰被敌人抓去后,遭受各种残酷的刑罚,也没有供出党的秘密,最后被敌人残杀;湾头高树彬的房子被敌人全部都烧掉,妻子被敌人打伤,儿子高成义被敌人枪毙了;老鸦庄于汉业被敌人用铡刀铡成6截……掩护过他的群众能叫上名的不下百人,还有许多叫不上名的,他曾老远看到一位拐着篓子给游击队送干粮的小脚老太太跌落悬崖……
所以,1937年12月24日,天福山起义仪式过后,担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一大队大队长的于得水说:“我这条命是群众给的,我能幸存下来,是群众保护了我!我这条‘鱼’,什么时候也不能离开‘水’!我要改名于得水(当时化名林得胜)。”
于得水自觉而坚定地践行群众路线——
我这条“鱼”,什么时候也不能忘了“水”
1949年4月,于得水离开胶东,南下剿匪。于得水到江南后,没有回过胶东。他曾多次想回胶东看看老战友,看看老乡亲,看看战斗过的地方,看看家乡的新变化,可由于工作和身体的原因,他没有成行。尽管如此,于得水对家乡的思念、对家乡的牵挂,在家乡有口皆碑。于得水自拿“薪金”开始,就登记了一张几十人的联系名单,其中有烈士的遗属、掩护过自己的群众、伤残在家的老战友、老房东和亲属等。就连烧了他的鞋的孙吉日,也多次写信询问有什么困难。每到逢年过节,他都催爱人按名单寄钱寄物。他常说:“我这条‘鱼’,什么时候也不能离开水啊!”
1961年8月4日,于得水携带家人,告别了战斗、工作、生活了近30年的部队,到合肥就任安徽省民政厅副厅长,并兼任安徽省政协第三届常务委员会委员。
到职后,于得水没有休息就开展工作。他主要分管优抚工作,几乎每天都要接待烈军属、残疾、复员军人。对这些为革命作出贡献的人,他的态度十分热情、诚恳。对于合理的要求,能办的立即办,一时不能办的,说明道理并积极设法去办;对不合理的要求,他耐心解释,路费不够的,他自己掏腰包补足。这样,大多数来访者能愉快而归。
1960年3月,于得水与冯德英在南京合影。
1961年,是全国经济困难时期,安徽尤甚,干部、群众生活都十分艰难。地、县的民政干部不时到于得水家汇报工作,于得水总是和他们亲切交谈,从来没有高高在上的官僚作风。他还总是在家里招待他们吃饭,于得水总是让来的干部先吃,家人吃时,常常锅都空了,要再做。客人走后,孩子有时不免牢骚几句,于得水就说:“这些基层干部工作很辛苦,现在经济状况不好,他们要忙于做群众工作,自己生活又很艰苦,有的一大家人吃顿饱饭也不容易,我们过去在部队条件稍好些,粮票有点结余,招待他们一下是应该的。”
于得水还克服身残体弱的困难,带头与民政厅干部群众一起到农场劳动,一起顶着烈日锄草,休息时,一起席地而坐拉家常,吃饭时,一样喝稀饭、就咸菜、吃杂面饼。
上级为了照顾红军老干部,发给一些饲料自己养猪。于得水养了三头猪,饲料不够,就叫孩子放学后去割猪草、挖野菜。猪养大后,于得水一次杀了两头,他不独自享用,也不去卖高价,而是按民政厅几十名干部、职工的名单,挨户送肉,鼓励大家克服困难。
1962年,淮北亳县遭到严重自然灾害。这年冬天,于得水带领民政厅部分工作人员,冒着凛冽的寒风,到亳县偏远的五马公社检查救灾工作。他以身作则,不搞特殊,每天都与工作人员一起深入到村,逐户访问,检查国家救济的粮款是否如数领到手,住房是否透风漏雨,穿的盖的是否暖和,发现问题及时与社队干部研究解决。他还抽空到敬老院访问“五保”老人,到小学去给孩子们讲革命斗争故事。他急灾民所急,帮灾民所需,与干部群众一起同甘共苦,生产自救,一直坚持在亳县过了元旦,返回合肥时,他的腰痛病更厉害了。
于得水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吃苦在先,享受在后,克己奉公,不搞特殊。他家中只有一个餐桌和一个旧木箱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其他的简陋家具都是公家配的。他每日三餐十分简单,大都是吃咸菜、喝小米粥。他穿戴的衣帽、鞋子都是在部队时发的,直到他去世时,仍然盖着在部队时用过的军被,他在狱中悲惨去世时身上穿的皮大衣还是在昆嵛山打游击时,葛家集王大为闯关东带回的皮子,由王大为的妻子赵明恩缝制的。
家乡人民也时刻牵挂着于得水。1967年2月26日他被迫害去世。噩耗传来,很多群众愤愤不平,几乎要到合肥去要个说法。1979年2月19日,中共安徽省委在合肥举行追悼会,为于得水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于得水平反后,写有喜讯的标语贴满了昆嵛山周边的城镇乡村。当年,经过冯德英、赛时礼等努力,于得水的部分骨灰安放到烟台英灵山烈士灵堂。
于得水是身经百战、7次负伤、13次受嘉奖的胶东传奇英雄,是《苦菜花》中于得海团长、《山菊花》中于震海队长的原型。英雄尽管高大,但我们感到真实可亲,因为他是我们家乡土生土长的凡人,他还担任过胶东东海行署专员、胶东军区东海军分区司令(当时东海的范围除了现在威海市,还包括牟平、莱山、栖霞、海阳等地),是我们的父母官。我们要像于得水那样充分认识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必要性,并自觉而坚定地身体力行,只有这样,我们的事业才能如鱼得水,生机无限。(许建中)
链接
于得水简介
于得水,原名于作海,1906年5月22日出生于文登洛格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少年习武,练就了一身好功夫。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他带领一支秘密武装活动在文登、荣成、牟平、海阳一带,被当地群众誉为飞檐走壁的传奇英雄。
1935年冬,于得水参加胶东“一一·四”暴动,任东路第三大队大队长,率队出奇制胜。暴动遭到血腥镇压后,他率领部分队员挺进昆嵛山,建立了昆嵛山红军游击队,不仅保存了革命火种,还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
1937年12月24日,于得水带领昆嵛山红军游击队参加天福山起义,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一大队大队长;1938年任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第六十三团团长;1939年秋,胶东部队为沟通与山东军区的联系,成立交通营(即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第十三团第三营),于得水出任营长;1940年夏,又调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旅第十四团副团长(团长一职空缺);1941年夏,任胶东军区东海指挥部副指挥、东海行署专员兼文西行署主任,为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1945年8月,于得水被任命为胶东军区东海军分区副司令员兼烟台警备司令员,与其他战友一起粉碎了美军战舰企图在烟台登陆的阴谋。1946年,升任胶东军区东海军分区司令员。1947年,任胶东军区武装部第一副部长(部长为许世友),广泛发动群众参军,使胶东部队迅速壮大,同时组织子弟兵团支前、组织民兵作战,使胶东成为华东的大后方。1949年4月,奉命率部渡江南下剿匪,出任浙江省军区第六军分区司令员。
1950年,于得水调任浙江省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军区建筑委员会主任。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从部队转业,任安徽省民政厅副厅长、安徽省第三届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
“文化大革命”中,于得水惨遭迫害。1967年2月26日,这位7次负重伤、13次受嘉奖的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屡建奇功的英雄含冤去世,引起周恩来总理高度关注。
1979年2月19日,中共安徽省委在合肥举行追悼会,为于得水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