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得水这个名字,在胶东大地家喻户晓。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出生入死,屡建奇功,先后七次身负重伤,十三次受到嘉奖,为建立和发展胶东革命根据地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小说《山菊花》中于震海的原型就是于得水。他的英雄事迹,至今还在胶东大地上广为传颂。
孤身御敌巧脱险
于得水原名于作海。1906年5月22日,出生在文登县铺集镇洛格庄一个贫苦农民家中。祖父于老三是挑脚小贩,活活饿死在烟台。父亲于连登是泥瓦匠,二叔种地,三叔是苫匠,全家13口人,生活艰难。于得水从小就跟随父兄种地、学瓦工、学编筐、编席。18岁时开始拜师学武,19岁加入武术会,早起晚睡练功,学成一身好武艺,刀枪棍棒样样精通。1931年5月,于得水参加了农民协会。1933年春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拉起十多人的武装,秘密活动于牟平、文登、海阳一带。于得水武功高强,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天兵天将”,但对于国民党政府来说却是心头大患,千方百计想除掉他。
1933年农历七月十二晚,于得水在家召开一个秘密会议。不料,被本村坏人侦知密报。天刚放亮,于得水父亲起来喂完牲口,开门要去收拾牲口粪,看见门外有人,就问:“是谁?”这时,一个敌人扑上来,用棉花堵住老人的嘴,其余的冲进院内。于得水的妻子吕凤斯听见有人进了正间屋,就推了于得水几下,小声说:“不好,快起来!”接着对外大声说:“你们慢点进来,等俺穿好衣服。”大部分敌人脚步迟疑了,只一个进了炕前,右手拿着枪,左手摸到了于得水的脚。于得水往后一退,问:“干么的?”敌人说:“有人告你了!”说时迟那时快,于得水翻身打破灯窝子纸,拿过锅台上挂的菜刀,往炕头一拍,高声喊:“各位老大散去,冤家上来!(江湖暗语)”接着对吕凤斯说:“快把匣子枪拿来!”吕凤斯往炕西边一闪,碰得桌上的东西哗啦啦直响,敌人以为拿枪,赶忙撤出屋外。
其实,于得水没有带枪。于得水乘机从炕上一跃,跳到炕前的桌柜上,又蹿到大柜顶上,双手抱住横梁,双脚向上用力蹬开屋笆,松开手,伸头缩肩钻出屋顶。于得水扒拉掉脸上的草,看到屋外围了一层层敌人。敌人也看到于得水从屋顶冒出,就喊着“抓活的!”并噼啪地放起枪。
当时,刚下过雨,地上很粘,为了不留下脚印,于得水就两手抓着屋檐,脚不沾地,一下一下地挪到墙根,一翻身过了墙,落在邻居孙述堂院里,进了东屋,用菜刀揭开炕上的石板,跳进炕洞里。孙家老人和媳妇忙把石板盖上,把炕席铺好,把乱七八糟的东西堆到炕上。不一会儿,敌人吆喝着推门而进,东屋翻箱,西房倒柜,还用刺刀往炕洞刺去,刺刀捅到炕垛上吱吱响,于得水一动不动。等到中午敌人都撤走了,于得水钻出炕洞,装扮成拾粪的,混杂在上山干活的人群中出了村。这次于得水虽幸免于难,可是,他的家门被封,全家人被押到县衙。父亲受酷刑,母亲被打致死,孩子吓死一个,另一个送到牟平一个同志家里寄养。
从此,于得水离开了家,他先后几次孤身御敌,凭着过人的胆略和高超的武艺,以少胜多,化险为夷。
善打游击巧周旋
1935年11月29日,中共胶东特委在文登、荣成、海阳、牟平等县领导发动了大规模的农民武装暴动,于得水担任了东路一大队(特务大队)大队长,他带着队员乔扮成打官司的人进入人和镇公所,一举缴获公所里的全部枪支;接着,又在鹊岛盐务局缴获长枪56支。获悉共产党在胶东发起暴动,远在济南的韩复榘顿时惊慌失措,他一面电告蒋介石,一面急令驻守潍县的国民党军第八十一师迅速赶往农民暴动地点,进行疯狂镇压。
农民暴动被残酷地镇压下去后,于得水和王亮等率领三十几名队员,进入昆嵛山坚持游击斗争,组建了昆嵛山红军游击队,这是当时中国北方除陕北刘志丹领导的红军以外的惟一一支红军游击队。
昆嵛山共有大小山头100多座,腹地广大,地形复杂,林深树茂,并且远离县城,敌人统治力量薄弱,游击队员又大多是当地人,与群众血肉相连,对地势了如指掌,这些都为游击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敌人反复残酷清剿的日子里,昆嵛山红军游击队运用机动灵活的战术,与敌人周旋,敌人剿山,游击队就出走平川、沿海,敌人退出,他们就又回到山里。敌人调集军队对昆嵛山进行清剿,他们遇村就抄,见洞就搜,就连山庵、寺庙也不放过。而此时,游击队员们早已转移了。游击队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成功地牵制和削弱了敌人清剿的兵力,减少了损失。
为了加强党组织建设,提高游击队员的政治和军事素质,1936年4月,由中共胶东特委委员刘振民、邹恒禄等主持,在昆嵛山“老蜂窝”举办了训练班。训练班主要学习了《俄罗斯革命的经验》、《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等材料,还结合农民暴动和游击队的活动进行讨论,进一步坚定了游击队员与敌人血战到底的信心和勇气。
1936年6月2日,于得水、王亮等率领部分游击队员,夜袭界石“联庄会”,之后,游击队又击毙了国民党驻汪疃密探,智取了垒子盐务局,打了许多漂亮仗。昆嵛山的山山水水到处都留下了游击队的足迹,昆嵛山红军游击队在保存力量、牵制打击敌人、培养革命骨干等方面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这支中国共产党在我国北方难得保留下来的红军革命武装,对后来党在胶东领导武装斗争,产生了深远影响。1937年12月24日,昆嵛山红军游击队接到特委命令赶赴文登天福山,参加了胶东特委领导的天福山抗日武装起义。在起义中,以这支队伍为主体组建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一大队。后来,这支部队,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27、31、32、41军的源头部队。
“烟台谈判”是中坚
1945年8月,时任胶东军区东海军分区副司令员的于得水和司令员刘涌、政委仲曦东指挥胶东的八路军解放了烟台、威海。烟台、威海解放后,于得水出任东海军分区司令员,兼烟台、威海警备区司令。
就在人们欢庆胜利之际,美军第七舰队黄海舰队公然要挟我军撤离烟台、威海,还要强行登陆。为此,10月6日,第十八集团军参谋长叶剑英向驻华美军总部提出严正抗议。同时,派于谷莺、仲曦东、于得水等为代表,与美方巴比中将、赛特尔少将进行谈判,严词拒绝了美方的无理要求。于得水气宇轩昂,威风凛凛,加上他那健壮的体魄、谈吐的豪爽锐利,令美军将领们丝毫不敢轻视这位农民出身的谈判对手。
10月19日,原驻烟台伪军张立业部又打起了国民党“山东保安三十七旅”的旗号,由天津驾驶十余只武装船只,占领了烟台港外的崆峒岛,企图侵占烟台市。29日,于得水派东海特务二团主攻,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向崆峒岛敌军发起两次猛烈攻击,毙伤俘敌军二百多人,其余全部逃窜,我军收复崆峒岛。经过几轮谈判,我们取得了谈判的胜利,迫使美国舰队灰溜溜地离开了烟台、威海。
这次谈判也是我党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外交谈判,已经成为我国外交史册上的一段佳话。实际上,烟台谈判的胜利有着更重要的战略意义,这次胜利使胶东北部沿海各港口为我控制,为山东部队顺利渡海北上,及时安全到达东北,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抢占东北的战略意义,毛泽东早在1945年6月10日七大的讲话中即已指出:“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于得水继续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呕心沥血,忘我奋斗。1961年,于得水从部队转业任安徽省民政厅副厅长。1967年2月,这位屡建奇功的英雄,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1979年2月19日平反并被追认为革命烈士。200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安徽省在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园丰碑园为于得水铸起半身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