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时期,沂蒙山区涌现出一批妇女英雄群体,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谱写了一曲曲水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被人们誉为“沂蒙红嫂”。[详细]
根据地人民群众也广泛开展拥军运动,积极支援前线,掩护八路军,成为了八路军抗日的坚强后盾。抗战期间,仅沂蒙山区百姓就救助伤员 1.9 万人,掩护革命战士和抗日志士9.4万人。[详细]
兵民是胜利之本,在山东抗战中,涌现出许多民拥军、军爱民,可歌可泣的事迹。军民一心,铸就了真正的铜墙铁壁。 [详细]
由于抗日战争的残酷性,八路军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减员较多,各地民兵踊跃参军,使部队不断得到补充和扩大。在八年抗战中,山东共有30万青壮年参军卫国,仅胶东区就有9.5万名青年参军。在大参...[详细]
这一时期,沂蒙山区涌现出一批妇女英雄群体,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谱写了一曲曲水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被人们誉为“沂蒙红嫂”。[详细]
根据地人民群众广泛开展拥军运动,积极支援前线,掩护八路军,成为八路军抗日的坚强后盾。抗战期间,仅沂蒙山区百姓就救助伤员1.9万人,掩护革命战士和抗日志士9.4万人。[详细]
八路军山东部队积极抗日、严明纪律、服务百姓,赢得了根据地人民的衷心拥戴。[详细]
常大娘(1891~1974), 本姓刘,名相会,出生于山东省乐陵县朱集镇(原三间堂乡)刘玉亭村。1938年萧华司令员率八路军挺进纵队来到了乐陵,开辟了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常大娘带领自己的儿女义无...[详细]
1941年11月6日,山东纵队司令部侦察员郭伍士在执行侦察任务时,被敌击中数弹倒地,被祖秀莲发现后,将其藏在山洞中照顾,每天送水送饭,为其擦洗伤口。郭痊愈后重返前线。郭伍士退伍后,回到...[详细]
由于抗日战争的残酷性,八路军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减员较大,各地民兵踊跃参军,使部队不断得到补充和扩大。在八年抗战中,山东共有30万青壮年参军卫国,仅胶东区就有9.5万名青年参军。[详细]
广大抗日根据地人民积极支援前线,成为八路军抗日的最坚强后盾。[详细]
“我曾经听父亲讲,他们兄弟五人都参加过抗战。”市民牛文玉告诉记者,父亲一共兄弟五人,原籍在沂水,抗日战争爆发后,大伯最先加入了鲁西南当地的抗日根据地,负责组织当地民兵为抗日组织...[详细]
1962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黑白电影《地雷战》,堪称抗日影片中的经典之作,是对当年胶东抗日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地雷为武器英勇抗击日寇,炸得敌人胆战心惊、魂...[详细]
1930年秋,中共掖县县委在郑耀南屋秘密成立,他当选为掖县县委第一任书记。3月8日,郑耀南指挥起义军,包围整个掖城,切断伪政权外援,在不放弃军事进攻的同时,开展强大的政治攻势,起义军...[详细]
常大娘本名刘相会,1891年生于乐陵市刘玉亭村,因家境贫寒,9岁到大常村做了童养媳。她的丈夫常培仁祖上曾广置田产,富甲一方,可是到了常培仁的爷爷这一辈,就只剩下了三间半瓦房,全家靠...[详细]
张淑贞是百岁沂蒙红嫂,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家里有68口人。她是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儿媳,沂蒙新红嫂于爱梅的母亲。张淑贞老人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播种着红嫂精神的种子,以一颗爱党爱...[详细]
5月12日,莱芜市雪野镇吕祖泉村村民马同柱向莱芜战役纪念馆捐赠抗战文物。马同柱此次捐献的文物包括《廖容标将军》书籍一本、照片两张、信封一个、板凳一个,还有一件是解放战争时期当地驻军...[详细]
今天上午,沂蒙革命纪念馆正式开馆,作为总设计师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展示艺术研究所所长洪麦恩,向大众网记者介绍了展馆的设计理念及参观亮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