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微博二维码

华东第一地道巡礼

2015-06-23 15:38:00来源: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作者:

  在肥城市仪阳镇刘台桃源世界风景区,地下深藏5200米的抗战地道。据有关专家认定,这是全省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地道。虽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沧桑,但大部分仍保存完好。被有关专家称为“华东第一地道”。现已开发800余米,成为景区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

  不久前,我们参观了华东第一地道,参观后思绪万千。

  在地道入口处建有纪念馆。进入纪念馆,墙壁上挂着的是自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期间的图文资料。随着资料回顾这一历史过程,无疑会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全面抗战。1938年1月中旬,张北华、远静沧等率夏张起义的游击队与边院、安临站等地的游击队在肥城空杏寺胜利会师,起义部队扩大到100余人、80多条枪。张北华根据省委决定,宣布 “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 成立,自卫团战士书法家武中奇书写了团旗。大家一致推选张北华任自卫团主席,远静沧任自卫团政治部主任,葛阳斋任自卫团副主席,程重远任供给部长,徐麟村任总务部长。远静沧向全体队员作了动员,号召大家团结一致,抗战到底。自此,“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的大旗高高飘扬在泰西上空。这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的诞生,成为泰西地区武装反抗日军侵略的主要力量,对日军进行坚决斗争。1938年11月,根据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的命令,自卫团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

  1939年5月,陆房战斗取得了胜利,为打开山东抗战局面保存了骨干力量。纪念馆的墙上挂着三幅陆房战斗地图:第一幅是突围线路,可以了解到当年的作战情况、路线:二是军事资料;第三幅是敌方对我军的围攻作战方案图。当时华东全民抗战,为阻击敌人采取了各种战术,比较著名的有:地道战、麻雀战、地雷战、游击战等。当时使用的一些作战工具和农具也陈列其中,虽然工具简陋,但在当时的战争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馆前小广场立有“华东第一地道”纪念碑。

  华东抗战地道遗址处于刘台村,该村沟壑纵横,土层土质类似于黄土高原,抗战地道分布于仪阳镇南部8个自然村,全长13公里。地道遗址是2004年投资560万元,根据其旧貌以及各方面的调查取证进行修复的,现只是把部分地段修复对外开放了。

  华东抗战地道于1938年秋由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人员和肥城二区人民开挖,历经两年时间完成。地道的主要设计者是赵宝衡。赵宝衡,原名赵传玺,革命烈士,1938年入党,毕业于齐鲁大学土木工程系,1938至1940年,他亲自带领二区的自卫队和抗敌自卫团开挖地道26华里,1941年赵宝衡被捕,当年6月6日被害,时年35岁。由于当时条件简陋,修建地道时用的是指南针和罗盘定位法,开挖地道是利用白天地上测距,晚上地下挖掘的方法修建起来的。

  地道设计巧妙,构造复杂,设施完备,设有指挥部、储粮室、休息室、陷阱和厕所,装有照明灯和路标。地道的出入口灵活多变,多设在墙根、牲口槽、坑面、锅台、风箱、井等处,并与水井相通,既有气眼,又可取水。地道四通八达,高房工事,地平堡、小庙、碾子、烧饼炉、墙体等做成工事和掩体,与地道巧妙地连接起来,构成一个纵深主体、密集交叉的火力网,形成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地道口是当时的夹皮墙改造的,与地平面有2至3米的距离。沿地道前行,可以看到指挥作战、处理紧急情况、召开会议的指挥部;随后是防水、排水、提水、用水的水井工事,也是打击敌人的应急通道;继续往前行,有用来抵御敌人入侵的陷阱、旋转门;门是用来防水、防毒、防烟、防人,当时是厚重的石门,现设为木门。地道中设有伙房,烟囱与地面民房的烟囱相通。民房工事通往民房土炕,也是神秘的进出口。地道内还设有隘门、加工简单兵器的土兵工厂、囚室等。囚室是关押被抓敌人或犯错误关禁闭的地方,碾子工事是与民房工事一样的,功能都是隐蔽的观察口。地道有上下通道,是连接两个地道的重要关口,这种双层地道,作用是如果上层失守,可转移到下层作战。

  走出地道,门前原是深沟,现已修路填平,一盘石碾是通向原始地道的入口。马尾山村为修复地道,将村址东迁建新村。

  华东抗战地道纪念馆设立在烈士李庆正的旧居,李庆正曾是先锋模范班班长,建造在这里一是为了缅怀烈士,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护地道遗址的入口。

  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人民群众在先烈洒热血的土地上建设美好家园。希望大家都去参观一下抗战地道纪念馆,体会一下当时战争的艰苦,领悟一下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进行一次革命的传统教育吧!

  (摘自石峰 郭庆莲编《史海漫笔》,中国文化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46-49页)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余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