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微博二维码

赤心报国家 深情留人间

2015-07-21 15:31:00来源: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作者:

  刘兴华 刘友琢

  雨晴原名于立晓,化名于青、于清,雨晴,1918年2月生于牟平县四区上庄镇。他有一个姐姐、三个弟弟。雨晴的父亲于献廷,经商致富,家庭生活温饱有余。

  雨晴幼年在本村小学读书。1932年考入烟台志孚中学。1935年秋,初中毕业考入北平东北中学。1936年秋,在东北中学加入“民先”,旋即参加东北军学兵队,“西安事变”后在东北军一二九旅六八五团做宣传工作。在此期间,雨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8年8月,雨晴到蓬黄掖根据地参加三军,先后任连队政委和营教导员。1940年8月任五旅十四团政治委员,1941年11月28日于胶东招莱边区崤山战斗中牺牲,时年23岁。

  雨晴烈士的一生,虽然是短暂的,但确是光辉的一生。他所走的道路,是人类进步的道路。他是民族的精英,青年的楷模。这里所记述的,仅是雨晴烈士许许多多闪光事迹的一部分。

  (一)

  1937年“七七事变”后的一天,上庄镇“德聚成”商号里,突然传出一阵激烈的争论声。

  “世道这样乱,你就不该在外面惹乱子!”这是商号掌柜于献廷气愤的话音。

  “我不知道什么叫‘乱子’!日本人在中国又烧又杀,我们眨眨眼就算惹‘乱子’,这样下去中国人都要成亡国奴了!”这是于献廷长子雨晴盛气的语声。

  街坊邻居都疑惑,一向安静而以“孝悌”治家著称的“德聚成”商号,父亲谦虚谨慎,儿子质朴忠厚,为什么父子俩忽然争吵起来呢?

  原来是这样:卢沟桥畔的枪声一响,全国进入抗战。雨晴在北平党组织领导下,积极为抗战奔走。于献廷获知雨晴的消息后,派商号二掌柜拿着亲笔信,专程到北平找雨晴,告诉家中有急事,叫他即刻回故乡。雨晴将情况报告了党组织。经组织同意,他回家乡筹集党的经费,继续宣传抗战,雨晴一回到家,父子俩就争论起来,声音越来越高,措词也越来越激烈。

  父亲驳不倒儿子,就撇开原来的话题:“我只希望你读书上进。不读书,就是胡闹!那,不如回家经商种地!——我只希望你关心家事。”

  父亲的声音已经低了八度。儿子可不愿意就此罢休:“鬼子占了东三省,又进攻平津,危及山东。国将不国,何以为家!”

  老子勃然作色。可是,他心里不得不佩服儿子,说得有理,无懈可击……

  雨晴回到故乡,依然秘密进行革命活动。他利用朋友于立谦开设的“共同社文具店”作联络站,联系上级组织,传递书信文件。并且,他还与地方党组织的孙德运同志取得了联系。这一切,他进行的非常秘密,表面上显出很平静的样子,不商不农,不问世事,呆在家里读书看报,用以敷衍视听。

  正是雨晴在家“赋闲”的时候,牟平的地方势力派丁BO庭,敬重他是富家子弟,又看中他是来自北平的学生,便派其部下于天甲带着厚礼和委任状,邀请雨晴参加他们的部队。丁BO庭万万没想到,他的一片诚意会被雨晴拒绝。当时,社会上有好多人也不理解,在别人抢不到手的美差,为什么雨晴却不为高官厚禄所动呢?然而,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他们哪里知道,雨晴虽然是殷实之家的子弟,但社会生活教育他走上革命道路,客观形势铸造他成为英雄。雨晴在少年的时候,就立下救国为民的志向。

  ——雨晴在志孚中学读书期间,结识了孙德运、李丙令、孙宝楠等进步青年,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思想受到进步影响。

  ——1935年4月21日,雨晴积极参加了烟台各校广大师生组织的以“徐明娥事件”为导火线的抗日示威游行,斗败了反动当局,从中体验到团结力量的伟大。

  ——雨晴求学深造的东北中学,学生多是东北籍,民族意识浓,爱国热情高,雨晴受到感染和鼓舞。“何梅协定”以后,迫于当时形势,东北中学不得不由北平迁到河南的鸡公山。那么大的北平城,竟然放不下一张学生课桌。一种刻骨镂心的屈辱感,激发起少年雨晴极大的爱国主义热情,“一二.九”爱国运动不久便在东北中学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积极投身到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之中。

  ——1936年,东北中学的学生被调到开封受军训,共民党特务趁机蒙骗学生加入“复兴社”。雨晴有自己的主张,不相信国民党特务的宣传,拒不参加反动组织。反动教官质问雨晴和他的同学关鹏飞:相信什么主义?崇拜哪位领袖?雨晴故意调皮地回答:信佛,崇拜释迦牟尼。得不到满意的回答,教官大为恼火。雨晴又俏皮地说:蒋夫人信上帝,我们信佛有什么错?那位教官被噎得恼羞成怒,竟以“军训不及格,不得升学”相胁迫。雨晴说:国尚不保,读书何为?不久,雨晴和关鹏飞跋涉千里,到西安加入了东北军学兵队。

  ——雨晴在“西安事变”中,代表东北学生向蒋介石请愿,要求“停止内战,出兵抗战”。他目睹了爱国将领张学良捉蒋的义举,深刻地认识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任何人企图倒行逆施,都将被历史的车轮辗得粉身碎骨。不久,雨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于献廷深知儿子是个性格内向的人。他对雨晴的特别沉默与深居简出,很不放心。后来,他发觉儿子仍在秘密活动。于是,就“搬出”雨晴的祖母来,强迫雨晴跟邻村一个农村姑娘结婚,企图以家庭为羁绊拴住儿子。同时,对雨晴严加防范,让8岁的小儿子与其哥哥形影不离,“监视”着雨晴的行动。但是,这一切都是徒劳的,儿子还是不辞而别,悄悄地离开家乡出走了。

  1938年8月10日,阴云密布,天将下雨。雨晴换好了衣服,赶着自行车,说要上山“摘菜豆”。弟弟要跟去“做伴儿”,被他以“天要下雨了”为理由,把“尾巴”甩掉了。雨晴没有向年迈的祖母告别,也没有向已经怀孕的妻子泄露秘密,毅然离开家乡出走了。他骑着自行车,冒雨赶到蓬黄掖根据地,参加了三军。

  (二)

  1940年8月,雨晴在危难中受命 ,到五旅十四才任政治委员。

  当时,十四团在“六一”扫荡中遭到严重挫折,政委和副团长均阵亡,部队减员很大,困难问题较多。但五旅首长认为,政治工作是雨晴的老本行,他既有政治才能又有军事素养,有条件担负起这一重任。

  雨晴任连队指导员的时候,部队初建,成份复杂,多数是刚拿起枪杆子的农民和旧军队的军人,也有弃暗投明的黑道人物,打仗的勇气有余,为民的纪律性不足。为了把这样一些人培养成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的坚强战士,雨晴学习经军的建军经验,把党组织扎根在基层,在整训中发现培养骨干党,以党组织为核心 把全连战士都团结起来。雨晴很热爱战士,整天价跟战士生活、战斗、学习在一起。他经常向战士讲明八路军是人民的军人,必须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说明有政治觉悟、有文化的军队是战无不胜的军队。他不断进行“抗战必胜”的教育,亲自给战士上文化课,并让战士互教互学,取长补短。冬天整训,没有器材,他就发动战士就地取材,用圆木杆架在树上当单杠锻炼身体,用废手榴弹练习投弹,把冬训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取得了显著成绩。军队初建时期,困难很多,但雨晴时时把建好人民军队放在心上,和同志们团结奋斗,终于把连队建成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

  雨晴刚到十四团任职时,这个团的主要矛盾是干部配备不齐,不能大量扩军,部队编制不足,指挥不灵,军心不稳。雨晴一如既往,为提高部队的思想素质和战斗素质。不遗余力地工作。他认为,张开五指不如握紧全都,建议把全团缩编成两个营。他动员说 :“老红军两把菜刀闹革命,我们有两个营更是什么也不怕”。干部、战士都同意雨晴的主张把二营的战士充实到一、三营,干部保留在团里,两个营满员,战斗力相应提高了。后来的实践证明,雨晴的果断措施是正确的。

  不久,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次战斗结束,一个战士冲上去刺死一个举手投降的过关斩将,指导员主张处分这个违法乱纪的战士,连长不以为然。从这两种态度中,雨晴看到了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怎样使党的政策深入到干部、战士的头脑,认识政策是革命胜利的保证,也没有批评任何一个干部,而是采取一种别开生面的教育形式—讲故事。他把干部、战士召集起来,开战斗经验讲说不准 支。他在会上第一个发言。他先讲了诸葛亮七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形象生动,引人入胜。接着他主进述了“西安事变”的故事。他亲身经历了轰动中外的西安事变,故事讲有的声有色,战士们听的津津有味。最后他作了归纳总结说,干革命要讲究政策和策略,不能以自己的爱好与憎恶行事。他深情地向干部、战士说:

  “同志们!大家想一想,在“西安事变”中杀死蒋介石,确是大快人心的事,但是,能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能组织起浩浩荡荡的抗日大军么?我们的头号敌人是日本侵略者,参加抗战的人越多越好。如果不讲政策,只顾痛快一时,乱砍乱杀,便没有人敢向我们靠拢,就不能组织起浩浩荡荡的抗日大军。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一定要坚决执行政策啊!”

  雨晴的,感动着第一个战士的心。刺杀俘虏那个战士,在讲评会上自觉地做了检讨;连长、指导员也作了自我批评。这种别开生面的教育形式,使干部、战士增强了组织纪律性,提高了执行政策的自觉性。

  后来到十四团任团长的于得水同志,情不自禁地夸奖说:雨晴政委虽然年轻,但他博古通今,很善于做战士的思想工作。

  (三)

  雨晴的军事才能,早在任五旅十三团二营教导员时就显露出来。

  1940年春,我军决定二营攻打马连庄的据点,消灭驻防在那里的鲁东行署国民党投降派一个营,配合兄弟部队歼灭盘踞在招南的投降派徐淑明部。这次战斗,由雨晴负责指挥。他对战前的思想动员,战斗任务的部署,战勤工作的组织,都进行了井井有条。战斗中,干部、战士坚决听从他的指挥,偃旗息鼓,严密封锁消息,采取突然袭击的战术,打的敌人措手不急,全歼了守敌,斩断了徐淑明的触角。多谋善断的雨晴,指挥二营打了一个漂亮的干净利索的歼来战,博得了干部、战士的拥护爱戴,士气更加振奋。此次战斗,二营受到上级的通报表扬。

  1940年10月中旬,雨晴和于得水团长奉命率十四团(二个营),从平度到东海地区进行反投降斗争。

  昆嵛山地处文登、牟平两县交界处,向有“外障东海,内蔽三齐”之说,是山东的战略要地。那里麇集着郑维屏,丁綍庭、秦玉堂等大小八个顽军司令,部众5000余人。当时,以汉奸赵保原为首,在胶东组织“抗八联军”,派洪彪任东海剿共总指挥,勾结日伪军,屠杀共产党员和抗日群众,企图摧毁我东海抗日根据地。

  雨晴、于得水率领十四团到东海地区,与孙瑞夫、梁辑卿等共同组成反投降的统一指挥机构,并将东海九营充实给十四团为二营。部队在文登县回龙山下的山东村誓师后,先在母猪河畔重创了洪彪指挥的顽军,旋即扫清昆嵛山外围据点。东海十七团北上掏了“老虎窝”,十四团南下砸了“蛇头”,解除了进山作战的后顾之忧。

  在总攻昆嵛山战头打响之前,为了迷惑敌人,雨晴与于德水研究决定,白天率领二四团东去奔袭高村、张家埠、俚岛据点的日伪军,扬军威于百里之外,使敌人误以为八路军主力不在昆嵛山区。黑夜,部队又悄悄返回昆嵛山待命。这一行动,果然起到了麻痹敌人的作用。1941年1月7日,总攻昆嵛山战斗打响之夜,十四团首先顺利地攻进黄龙岘据点,经过通宵激战,消灭了丁綍庭一个营,丛镜月一个训练大队,俘获颇多,支队长杨玉洲被击毙。东海十七团于同时攻克了东、西于圈里。第二天,郑维屏像被捅了窝了马蜂,组织千余人的敢死队,从桃花岘分两路出兵,进行反扑。我十四团、十七团分头出击,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冲锋。敌人这一失败,再也无力组织反扑了,缩回山里,企图凭借险要地形继续顽抗。

  昆嵛山南麓决战胜利后,十七团在山前继续肃清残敌,十四团像一把利剑直指郑维屏的主力商立端团。商立端团握兵千人,驻防于昆嵛山后石门里一带。

  石门是昆嵛山北麓的一个地名。那里的形势十分险要,两山对峙,陡峭得如同壁立;山峰上,云雾缭绕,雄鹰也难以盘旋。两山之间,仅有数丈宽,西面那座山半空,悬挂着一块巨大的岩石,好似一个高耸狭窄的石拱门,羊肠似的路从此穿过;东面那座山的山根与山路之间,是一条水流湍急的深壑,人畜不易通过。清潮宁福营曾在石门里养过马,把住石门,上好的烈马也难以逃掉一匹。商立增在这里经营了多年,明碉暗堡无数,是军事上易守难攻的要地。

  雨晴从俘虏口中知道商团的情况,认为只宜智取,不能强攻。怎么样智取呢?他知道于得水团长是昆嵛山红军游击队队长,熟悉山上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便共同研究制定出作战方案。他们首先派出兵力向殿后方向佯攻,造成敌人认为我军从北面攻打石门的错觉。然后让战士带足干粮和水,由于得水团长亲自领路,翻山越岭,跨谷跳涧,人不知、鬼不晓,悄悄攀上昆嵛山的主峰—泰礴顶。他们立即“飞”下山去,直插石门。商立端不曾料到我军会从背后进攻,碉堡失灵,大部队被歼,余部溃散。最后,商立端残部被十四团歼灭于序班庄,商立端被其部队击毙。

  东海地区的反投降斗争,战果辉煌;毙俘顽军3000余名,缴获土造轻机枪30余挺,长短枪1500余支,其它武器弹药一大宗。反投降胜利后,文登,牟平两县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发展了胶东抗日的大好形势。

  反投降斗争胜利后,于得水团长留任东海地区。雨晴政委率十四团又西上蓬、黄、掖,边休整边战斗,开辟大泽山根据地,牵制西线敌人,配合十三四和十五团进行榆山大会战。十四团东来时不足700人,西上时人枪都成倍地增长,成为胶东能攻善守的抗日部队之一。这支部队的成长,雨晴政委倾注了全部心血和力量。

  (四)

  雨晴虽然出生在比较富裕的商人之家,但日常生活是艰苦朴素的。他关心集体,一心为公的高尚品德,在干部、战士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人们不会忘记—雨晴从家出走,骑着自行车到了蓬、黄、掖根据地,脱 下了长衫下连队,和战士们一样穿布衣,吃粗饭,徒步行军,过着普通一兵的生活 。他把自行车送到伙房公用。自行车破得实在不能再用了,就卖掉,用来改善战士的生活。同志们风趣地说:“政委一心为革命,自行车也彻底革命了”。

  人们不会忘记--雨晴参加革命后,邮路难通,一直无法与家庭取得联系。一次,他意外地收到父亲通过地下交通寄来的5元钱。雨晴收到钱很高兴,因为他看到了父母爱国救民之心。他就用这笔钱订了报刊,为战士们改善了文化生活。

  人们不会忘记-- 雨晴对待同志平易近人,批评缺点从来不严词厉色。他批评青年战士不注意学习文化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不能打胜仗的。没有文化的青年人,心不明,眼不亮,只能坐在锅头角上看到家门口”。几句话,说得战士心悦诚服。战士们尊敬他,爱戴他,都愿意跟他谈心,有事愿跟他商量,有错愿对他检讨。

  人们不会忘记--雨晴为人豁达大度,谦虚谨慎,凡事以身作则,不搞特殊。他非常尊重于得水、王奎先等老同志,丝毫没有知识分子的架子。他与夏候苏民是同年入伍的老战友,私谊甚厚。为工作,有时夏候苏民争得面红耳赤,雨晴不以为忤,和善相待。后来,夏候苏民是三营的领导干部,雨晴一如既往,严格要求,使夏候苏民成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

  人们不会忘记--……

  雨晴同志一心为革命的事迹是书写不完的!

  1941年2月11日,雨晴和于得水率领部队在序班庄围歼商立端团残部,他的指挥所设在家乡的一个山头上,用肉眼便可以看到自己家的屋顶。

  这里是雨晴生长的地方,有童年的伙伴,有年近九旬的祖母和久别的双亲,有倚门而望的妻子,还有未曾谋面而咿咿呀呀学语的儿子…… 在战斗间隙,他从送饭的老乡口中获悉“家人安康,儿子长得喜人”,“父亲变得坚强了,一心支持儿子抗日,敌人用刺刀威胁,他宁死不肯低头……”雨晴知道了这些情况,十分满意和高兴,更加热爱和思念自己的亲人。

  战友们都知道,雨晴入伍后一直没有回家。序班庄战斗结束了,大家都说政委应当就近回家探亲,住上几天。然而,敌人尚未除尽,紧急军务在身,哪里能抽身离开部队呢!雨晴断然拒绝说:

  “敌寇不除,国家不安。全家团员,待到抗战胜利以后吧。”

  兵贵神速。雨晴立即与于得水挥师去组织午极会战,毅然策马离开自己深切眷恋着的家乡。可是,有谁知道,这是终生的永别 啊。!

  为了救国救民,家近咫尺,过门不入,这就是战争年代一个革命战士公而忘私的伟大精神。

  (五)

  1941年11月28日。

  招莱边区崤山一带地方。天空布着乌云,西北风不停地呼啸,山峦,村舍,林木,河流,都迷漫在风雪之中……

  雨晴率五旅十五团两个营,驻扎在招莱边区的崤山后、万福庄、犁埠村。早晨,忽然从崤山东麓传来密集的枪声。侦察员报告:莱阳顽固派王子绍部在那里抢粮,与地方部队发生激战。雨晴负责处理这个非常的情况,当机立断:十五团立即参战,消灭这股敌人,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一、三营立即投入战斗,抢占制高点;团直机关作预备队,相面支援。

  上午八点钟,战斗打响。从激烈的枪炮声中,雨晴发现对手不是顽固派,而是装备精良的日伪军。----战斗结束得知,对手是莱阳城和马连庄据点的600余名日伪军。

  我军一营抢占崤山东塂北端,与来自莱阳的日伪军激战;三营冲到南马庄,与来自马连庄的敌人搏斗。这一带地方,是平缓的丘陵。五华里的战场,无险可据。天寒地冻,挖不成掩体,战士只能利用简单的地形地物,跟日军恶战。战线的重点,在崤山南北两端。开始时,敌人非常傲慢,先是排炮轰,机枪扫;接着,是一字摆开的日军步兵,直着腰向我阵地冲锋。日伪军真没有料到,会遇到我军的顽强抵抗。

  战场上硝烟弥漫,子弹呼啸,炮声与手榴弹的爆炸声混成一片,如同巨雷轰鸣。日伪军发了疯似地抢占制高点。我军居高临下,用步枪和手榴弹打退了敌人一次次冲锋。夏候苏民带带领三营在南线,抵抗着200多名日本步兵和一部分骑兵。骑兵速度快,一眨眼就冲到了眼前,很不容易对付。三营虽有机枪,可惜子弹太少,战士们硬 是用步枪和手榴弹打退了敌人的骑兵,稳住了阵地。敌人反复冲锋,阴谋终未得逞。

  激烈的战斗在持续着,我军不断出现伤亡。

  枪声时断时续。为了掌握战况和抓住瞬息万变的战机,雨晴不顾战友的劝阻,向前沿阵地冲去。锄奸科长于云青扯了他一把,没有拦住,便 和通讯员紧跟在雨晴之后,冒着弹雨冲向前沿指挥所。

  雨晴在指挥所的土堆后,和王奎先副团长趴在一起,观察敌人的动向。他从望远镜里看到:敌人的兵力在崤山南北两端,虽然地势对其不利,但自恃武器好,没有退却的征候;日军吃了亏,嚣张气焰有所收敛,不再拼命冲锋了,只是打冷枪 ;敌人后方,没有后续部队。雨晴判断:敌人是在消耗我军火力,伺机卷土重来。他洞悉了敌人的阴谋,放下望远镜,骂了声“狡猾的敌人”,与王副团长交换看法后,把手用力一挥,下达新的战斗命令;

  “通讯员!传达各营:节省子弹,坚守阵地;命令预备队,补充到三营,马上投入战斗—迂回敌人侧后,动作要快,打得要狠!”

  通讯员复述着命令,飞快跑下山去。

  于云青担心政委安全,劝他退到安全地带。雨晴说,这里观察敌情最清楚,要在这里指挥战斗。他镇定自若,对胜利充满了信心。

  雨晴正在用心计算侧击部队到达的时间,突然,敌人的迫击炮群、重机枪弹一齐向一营阵地压来。北线日军又发起冲锋,一营阵地一度失守,团指挥阵地立即暴露在敌人面前。王副团长刚要探身观察情况,雨晴一把将这个老红军按下,就在这一刹那,一颗罪恶的子弹,穿过雨晴的侧胸。老红军安然无恙,雨晴倒在血泊之中。

  “政委 !政委 !”于云青连声呼喊着。可是,他再也听不到政委那亲切的语声了。

  王副团长和近旁的战士,都急红了眼。敌人刚冲上来,愤怒的战士投完手榴弹,在浓烟中高喊着“为政委报仇!”“冲啊--!”“杀啊--!”。端着刺刀冲入敌群。战场上,我战士激昂喊杀之声音,惊鬼神 ,震山河,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日军见势不妙,狗急跳墙,没有辨出风向就施放毒气,正好强劲的西北风把毒气刮向敌人。此时,一营聂教导员趁机带领战士冲锋,敌人乱了阵脚,把阵地压回来。这里的南线,三营长夏候苏民留下部分战士守住阵地,他和八连长曹积亭带领预备队,巧妙地接近敌人,从侧面开了火。帮人遭到三面夹击,狼狈万状,慌不择路,丢下尸体,全线溃败下去。

  暮色苍茫中,战斗胜利结束了。日伪军的猖狂进攻被击退了,招莱边区人民免遭涂炭,地方武装安全地突出了重围。

  十五团撤到西城子村,群众扶老携幼,夹道欢迎。乡亲们送到最美好的饭菜,慰劳胜利归来的英雄健儿。然而,战士们很饿,谁也无心去品尝美味佳肴,都为尊敬、爱戴的雨晴政委的牺牲而悲痛。

  雨晴政委牺牲后,五旅政治委员高锦纯同志在悼念文章中说:“雨晴同志是我党的优秀干部,模范的共产党员”,“他为人民,为阶级忠贞坚毅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人民心里”。

  赤心报国家,深情留人间。年仅23岁的雨晴政委虽然牺牲了,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他不仅是一代青年的楷模,而且是后来者的光辉榜样。

  雨晴烈士永垂不朽!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