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宝珊的父亲徐圣德继承祖业,勤俭持家,善于经营,家庭比较富裕。抗战前,全家人口达19口之多。全家人非常团结和谐,共同生活在路北两进两出的四合院里,且在一个锅里吃饭。在当时的农村,也算是个小康家庭。
徐宝珊的抗日队伍面对敌人的威胁或利诱没有屈服。当时,茌平、博平一带因灾歉收和土匪作乱,徐宝珊的部队出现严重缺粮。七团的战士多数是土生土长的博平人,许多战士家中没有饭吃,只得找到部队。为解决部队给养和军属困难,徐宝珊毅然决定为大家舍小家。他带领一部分战士来到徐家河口的家中,将多年来积存的粮食仓门打开,对战士们说:“装吧,这几千斤作军粮,再分给军属一部分。只要我们有吃的,就不能让乡亲们饿着!”战士们知道这是徐家辛勤劳动、省吃俭用,用几年时间积攒的粮食,都不忍心装。徐宝珊笑着说:“怎么都愣着啊,快装吧!”说着,自己先拿起布袋装起来。
徐宝珊的父亲早年落下了个精神病的病根,忽然来了这么多兵,以为是来抢粮的,急得又哭又叫。徐宝珊进屋拉住父亲的手说:“爹,咱队伍上缺粮,先从咱们家里捐献一部分吧,战士们吃饱了好打鬼子!您老人家一定愿意吧?”听了儿子的话,他放心了,说:“孩子,你还不知爹的脾气,为了抗日,我这条命搭上都愿意!”
就这样,徐家积蓄的5000多斤谷子、高粱和几千斤用来榨油的大豆,全部充作军饷和分给了战士们的家属,2000多斤棉花也拿出来给战士们做了棉衣。后来,七团奉命西调,徐宝珊又变卖了自己的部分土地、牲畜,把钱连同一百多袋粮食,分到战士们的家里,以解离家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