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新四军政委刘少奇
刘少奇(左3)在临沭县朱樊村与山东分局领导人罗荣桓(左7)、黎玉(左1)、陈光(左4)和萧华(左5)等合影
精简后的省战工会和省军区部分领导人合影。
莒县农村斗争恶霸地主大会
抗日根据地的幼儿园
《大众日报》有关精兵简政的报道。
刘少奇来山东后,经过深入地调查研究,指出群众运动是山东各项工作中最薄弱的一环。发动群众运动的中心环节,就是要轰轰烈烈地开展大规模的减租减息运动。按照刘少奇的指示,山东分局于1942年5月4日作出了《关于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开展群众运动的决定》,以莒南、临沭两县为试点,全面开展了减租减息运动。加强了民主政权工作。1943年9月10日,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改称省战时行政委员会,进一步完善了政权职能。10月,山东分局提出在根据地进行民主建设,开展群众性民主运动,对县以下各级民主政权进行选举,同时建立并改造了各县参议会,并彻底改造了村政权,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政治地位。经济政治地位的提高,促使群众的抗日积极性大大提高。到1943年6月,根据地中建立群众组织的村庄占根据地村庄总数的62%;参加组织的群众占人口总数的32%。民兵和自卫团组织不断壮大。到1943年10月,民兵数占全省人口总数的3.19%,自卫团员数占人口总数的14.5%。民兵和自卫团一面生产,一面战斗,一面维护社会治安,在建设和保卫根据地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减轻群众负担,度过严重困难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实行了精兵简政,党政军机关共减少3万余人。同时采取减征公粮、禁粮出口、防敌抢粮、开展节粮运动、加强对外购粮、发展生产等办法救济群众,帮助群众渡过了难关。这一时期,宣传文化教育事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创办了《山东导报》、《前哨妇女》、《山东文艺》、《山东文化》、《山东群众》、《山东画报》等30余种报刊;创作出一批戏剧、报告文学、诗歌等优秀作品;在职干部教育形成了一整套制度,小学教育日益走向正规化,中等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尤其是社会教育广泛开展,通过组织识字班、冬学、庄户学等形式,在根据地形成全民性学文化热潮,群众被充分发动起来。1942年2月至1945年4月,在中共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山东各级党组织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开展了整风运动,是全国唯一没有搞“抢救”运动的根据地。1943年底1944年初,清河与冀鲁边两区合并为渤海区。截至此时,全山东抗日根据地有鲁中、鲁南、滨海、渤海、胶东五个战略区,2.5万余个村庄,847.7万人口,面积占山东省津浦路以东地区的35%。山东抗日根据地渡过了困难阶段,进入再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