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拿枪,一手拿宣传单,在抓武装斗争的同时,大力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是共产党人克敌制胜、发展壮大的突出特点和成功经验。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宣传、发动、组织群众,坚定抗战信心,鼓舞斗争意志,山东抗日根据地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采用报刊、画册、戏剧、曲艺、歌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思想宣传,通过识字班、冬学等形式教育群众,鼓舞起了全民抗战的信心和决心,凝聚起了全民族抗战的力量。
(一)抗战初期的抗日救亡运动
抗战初期,本着党动员全国人民抗战、巩固扩大统一战线这一政治任务,中共山东省委确立了全力发展武装,广泛发动游击战,开辟创建根据地,坚持山东抗战的方针。配合这一方针,确定宣传工作的任务是提高人民对抗战的认识,奠定人民抗战的信心,粉碎敌人汉奸的亡国谬论,宣传党的主张,提高人民对于共产党、八路军的认识,提高党和部队的威信。按照以上方针和任务,中共山东省委及时传达贯彻中共中央抗战救国的方针路线,部署开展了抗日救亡的宣传动员工作。各地党组织结合环境条件,在领导武装斗争过程中,积极开展了抗日救亡和巩固扩大统一战线的宣传。各种传单报刊在各地编印散发,不同形式的宣传团体走向城镇乡村。主要是宣传中共中央北方局提出的“共产党员应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枪出枪”等宣传鼓动口号,以及山东抗日武装起义的十大纲领。但这一时期由于党在全省尚未建立起系统的宣传工作领导机构,宣传教育工作只在部队中进行,基本没有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由于部队以主要精力投入武装斗争,他们的宣传也是点滴零星的。从内容上说,对于动员抗战、扩大统一战线的一般宣传做得较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对发动游击战、创建根据地、坚持山东抗战的宣传教育不够,而且没有很好地运用各阶层、各团体,如动委会、联合中学等的宣传力量。在宣传形式上,还仅限于开大会、演剧、作报告、发传单、贴标语,比较单一。
在具体宣传工作中,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先”山东省队部成立后,根据北方局和山东省委的指示精神,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他们编印出版了一些小册子及传单,发至各地“民先”组织。同时还创刊了《齐鲁先锋》(山东省委参与创办),并在《山东民国日报》创办《冲锋号》副刊,以此为阵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方针和指导思想,指引人民大众参加抗战,挽救民族危亡。此外,“民先”组织还动员、教育学生参加抗日救亡工作。“民先”山东省队部和平津流亡同学会通过举办报告会、座谈会、讨论会,对“民先”队员和流亡学生进行政治形势教育,动员他们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工作。
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山东各地党组织开展了一些演出活动。1937年7月,荣成成立河山话剧社,以戏剧、歌咏、演说为主要形式。演出的抗日救亡话剧有《血洒卢沟桥》、《放下你的鞭子》、《五月的鲜花》、《打回老家去》等。8月,泰安各界抗敌救援会组成十余人的抗战剧团。9月,由北平、天津学生组成的三个救亡团体与当地组成宣传队,走上街头,深入农村,通过唱歌、演剧、演讲等形式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同月,北平流亡学生移动剧团来到济宁,主要成员有林默涵、张瑞芳、陈荒媒等。这支20余人的专业话剧团,其演出宣传活动产生了一定影响。10月,由共产党参与组织的国民党第三集团军政治工作人员训练班的一批学生,分配到鲁西北工作,成立了鲁西北抗战移动剧团。该团在聊城进行了多次演出,深受当地军民欢迎。12月,中共鲁西北特委批准成立孩子剧团,经短期学习培训后,正式命名为聊城孩子剧团。12月29日,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在寿光组建文艺宣传队,演唱的主要节目有《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流亡三部曲》、《放下你的鞭子》。其他地区也有一些类似的宣传演出组织陆续成立。这些文艺演出活动,有力配合了抗日救亡运动,鼓舞了人民群众抗战的信心。
(二)进入相持阶段的宣传教育工作
从1938年底开始,随着各级党组织的健全,各级宣传组织机构从上到下普遍建立,党的宣传教育工作大大加强。在宣传内容上,进入相持阶段后,针对日军转向重点进攻共产党和八路军的政策调整,和国民党顽固派日益右倾投降、反共限共的实际情况,深入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凶残本性和国民党反共顽固派的阴谋,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宣传解释抗日根据地所实行的各项方针,开展了有理、有利、有节的舆论斗争。1939年,党中央提出了扩展和巩固党组织的要求。为提高党员素质,巩固党组织,山东分局及各级党组织加强了党员干部的教育。1940年以后,以新民主主义理论为指导,党的宣传文化教育工作蓬勃开展起来。
报刊发行工作 1939年元旦,中共山东分局创办了自己的机关报——《大众日报》。在此前后,《大众半月刊》、《斗争生活》、《齐鲁文化》、《前卫报》、《抗战日报》、《党内教育》、《群众报》、《灯塔》等一大批报刊应运而生。其主要任务是宣传党的“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方针,揭露日本侵略者的凶残本性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阴谋,宣传抗日根据地的各项方针政策。
《大众日报》创办 1939年1月1日,《大众日报》在沂水县王庄正式创刊,刘导生、匡亚明分别担任报社社长和总编辑。《大众日报》由山东分局领导,系山东分局的机关报。其办报方针是:(一)广泛开展统一战线;(二)大力开展群众运动;(三)坚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解释抗战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增强抗战的信心。在抗战时期,《大众日报》坚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忠实报道群众的抗日热情,真实记录山东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抗战的史实,成为引导、鼓舞山东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夺取抗战胜利的战斗号角。
图书出版工作 l938年6月,胶东特委率先在黄县建立起胶东联合社,并以该社名义出版了山东抗日根据地最早的图书《怎样做瓦解敌军的工作》。同年8月,《大众报》社与联合社合并。在此期间,鲁西北军政干校印刷部、聊城文化供应社成立,翻印、编写、出版了若干军事、政治、经济书籍及一些课本和战地知识丛书。中共文登中心县委的文荣文化供应社,也在艰苦的条件下印出不少书籍。1939年后,图书出版工作进一步开展起来,各根据地陆续开始出版图书。1939年6月,中共山东分局成立印刷所,同年ll月改为《大众日报》印刷厂。l940年4月,成立山东分局直接领导的山东文化出版社,编辑出版群众读物、识字课本、小学课本及各种抗战知识丛书。12月,山东分局决定在鲁南成立大众印书馆,原山东文化出版社改为大众印书馆编辑部,开始有计划地大量编印出版图书。这些大量出版的马列主义书籍、党的重要文献及其他政治、经济、军事理论书籍,对扩大党的政治理论宣传,满足人民学习需要,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化艺术工作 l939年1月,山东战地文化研究会成立。4月,山东纵队鲁迅艺术学校成立。6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文艺习作会成立。l940年8月,山东省文化界救亡协会成立;9月,鲁东南文化界救亡协会成立。比较正规的剧团、文艺团体在部队、地方也相继成立。在1941年5月前,即有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战士剧社、抗大第一分校文工团、八路军山东纵队鲁迅宣传大队、山东纵队第二旅突进剧社、山东省妇救会姊妹剧团、山东抗协宣传大队、黎明剧团、突进第三分社等八大剧团活跃在抗日前线。群众文化组织的成立,促进了根据地的文化艺术活动。
干部教育工作 1938年6月,为了培养各方面急需的干部,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决定建立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任命孙陶林为校长。1939年9月,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改建为八路军第一纵队随营学校,徐向前兼任校长,朱瑞兼任政治委员。1939年11月,中共中央军委、八路军总部决定原在晋东南的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开赴山东敌后办学,就地培养山东部队的军政干部。1940年1月,第一分校抵达鲁中沂蒙山区,周纯全任校长,李培南任政治委员。第一纵队随营学校并入抗大一分校。
普通教育工作 胶东抗日根据地的普通教育恢复较早。1938年8月,胶东公学成立,12月并入胶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同时还成立了数处小学、1处中学。1940年,胶东、鲁西、鲁中、鲁南抗日根据地教育事业发展较快。1940年,全省建立了近1万所小学,有40万儿童接受了教育,在职小学教师已达到1.3万余人。建立了数处中学,吸收学生1000余人。在社会教育方面,1940年全省共建立了14个县民众教育馆和12个巡回教育团,各地普遍建立了民众学校、识字班、识字小组。鲁西区泰西专署,1940年8月,创办识字班1237处,学员达4万余人,其中妇女占30%以上,创办俱乐部1000余处。同年9月,胶东的蓬莱、黄县、招远、栖霞、掖县5县,民众夜校有l085处,受教育人数4295名。妇女识字班有l329处,受教育人数42637名。l940年10月1日,山东各界救国联合总会发出《关于积极开展冬学运动的通知》。冬学运动在抗日根据地逐渐开展起来。1940年12月,《山东省战时国民教育实施方案》颁发,确定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方针政策,以后又陆续制订了有关规定和条例,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教育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
(三)严重困难时期的宣传文化教育事业
1941年到1943年上半年是敌后抗战最为艰难困苦的阶段。在敌人频繁“扫荡”和文化侵略的形势下,中共山东分局克服环境动荡、物资困难、人员缺乏等种种困难,适应新的斗争形势、新的政治任务的特点,加强对宣传文教工作的领导,根据地宣传文化教育事业在敌人摧残破坏之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日本侵略者的文化攻势 日本侵略者在进行残酷的军事进攻的同时,还展开了更为恶毒的政治与文化攻势,动员各种特务和汉奸组织,采用恫吓、欺骗、麻痹、引诱、怀柔、奴化、分化等卑劣手段,妄图从精神上和文化上消弭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和信心,掀起了一股文化逆流。在这一文化逆流中,起骨干和组织作用的是新民会。新民会主要由华人组成,汉奸汇集,其主要职能之一就是对民众进行奴化宣传。他们还通过控制在沦陷区发行的《山东新民报》、《山东新民晚报》、《青岛新民报》、《实报》、《晨报》、《北京新民报》、《山东兴亚新闻》、《新动向》、《吾友》等新闻舆论工具,进行封建专制主义的宣传。在农村,建立新民教育馆、新民讲演所、新民图书馆、阅报处等机构,采用宣讲、阅读等形式吸引群众,从而达到“教化”的目的。在敌我争夺的地带或游击区,则到处散发反动标语、传单、漫画、小说。这些东西,以麻醉民众、分裂抗日阵营、分裂国共合作为主题,企图麻醉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达到军事进攻难以达到的效果。
党对宣传文教工作的领导 l941年6月,山东分局召开宣传工作联席会议。会议对4年来党的宣教工作进行了总结,制定了党和根据地宣教工作走向正规化的方针,提出了加强党内教育、实现巩固党的政治任务,及时揭穿敌人政治阴谋、粉碎日伪顽的欺骗宣传,健全党内宣传部门、加强党外宣教工作的政治领导,大量编辑供给宣教材料、加强交通发行工作等4项任务。这次会议,对于发展山东抗日根据地宣教事业具有全面指导意义。
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坚持把发展文教事业作为根据地建设的中心工作之一。自1941年开始,陆续制定颁发了有关文化教育方面的制度、规章和条例,使文教工作制度建设不断完善。1941年4月,召开全省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对于纠正轻视教育工作的倾向,加强省、区、县教育行政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明确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方针、原则等,产生了重要作用。
经过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努力,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宣传文化教育事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
报刊发行和图书出版事业 在党的领导下,山东抗日根据地报刊发行和图书出版工作进一步发展。l941年至1942年,新创办各种期刊30多种,主要有省战工会主办的《山东导报》、山东妇女联合会主办的《前哨妇女》、山东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办的《山东文艺》、山东省青联主办的《青运通讯》等。1943年秋以后,随着形势的好转,人民群众对文化读物的需求更为迫切,期刊出版得到进一步发展。据统计,从1943年到1945年,新创办期刊达64种,其中文学艺术类14种,文化教育类10种。这些期刊,办刊宗旨明确,内容贴近现实,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1943年山东文化协会主编的《山东文化》、《农村生活》,山东各救总会主办的《山东群众》,山东军区政治部主办的《山东画报》,均拥有较多的读者,产生了较大影响。图书出版工作也进一步兴盛。l944年以前,图书出版印刷一般由报社担负。根据地党政机关、部队、文化组织与学术团体亦自行编辑翻印了一些图书。山东抗日根据地共翻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理论书籍50余种,哲学、政治理论图书250余种;出版经济类图书19种,文化教育类图书近40种;出版文学、艺术类图书近90种,历史图书32种;出版自然科学及医药卫生图书l6种和军事类图书81种。
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 中共山东分局等领导机关十分重视对文学艺术事业的领导。1941年5月,山东省文协等单位召开文艺座谈会,围绕文艺发展问题进行了切磋交流,报纸发表了有关社论。1942年5月,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大众日报》等报刊加以转载,《大众日报》社还将《讲话》和陈云、凯丰在1943年春中央组织部、中央文委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收编成册,名为《文艺运动新方向》,印刷发行,中共山东分局和各地党委组织文艺工作者以整风的精神认真学习。通过学习讲话,文艺工作者的思想认识有了明显提高,作风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口号鼓动下,他们到连队,到农村,为指战员、为广大农民服务。各级党政军机关下属的文艺团体——剧团、宣传队,成为一支深入部队和农村的文化生力军。六七月间,中共山东分局召开了文化工作会议,在提高认识、总结过去工作的基础上,制订出了发展文艺工作的计划、措施;一些党组织的负责人亲自发表文章,指导、推动文艺运动的发展。11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作出了《关于执行党的文艺政策的决定》。《讲话》和这个决定,对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文学艺术工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文艺界整风的同时,1943年3月,山东省战工会决定重整旗鼓,开展文化运动。为加强领导,成立了山东文化工作团,归山东分局领导。同时,对省文协进行了调整和充实,增加了执委,设立了教育研究会、文艺研究会、戏剧音乐研究会、新文字研究会等各种专业研究组织。经过调整和充实,省文协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加强。1943年六七月间,山东分局召开文化工作会议,进一步制订了发展文艺工作的计划、措施。
整风运动和文化运动的开展,推动了根据地文学艺术事业的繁荣。经过1943年整风,广大文化工作者更加自觉地以文学艺术为武器,服务于敌后抗战。省文协出版了5种刊物:《山东文化》、《戏剧》、《大众歌声》、《农村生活》、《新儿童》。文学艺术工作者纷纷奔赴前线、农村基层,深入生活,和群众打成一片,为文艺创作开创了更加异彩缤呈、充满乡土气息的新局面。小说、报告文学、戏剧、诗歌出现了不少优秀作品,摄影、绘画等艺术创作也取得了突出成绩。文艺工作者的队伍不断扩大,并出现了一些颇有造诣的文艺工作者,抗日根据地文化战线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根据地先后创作出《南北岱崮保卫战》、《我们的司令员罗荣桓同志》、《传家宝》、《庄户牛》、《麦黄杏》、《铁牛与病鸭》等诸多作品,对抗日军民起了积极的鼓舞作用。1943年后,延安《解放日报》发起诗歌大众化讨论,提倡“大众自己写的诗歌”,如民谣、山歌、秧歌等,并掀起“街头诗”热潮。山东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向延安文艺界学习的口号,进一步激发了山东诗歌工作者的创作热情,许多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大量各类体裁的诗歌。
根据地农村文艺工作也取得了明显进步。l942年以前,根据地农村文艺活动,只限于中心地区。随着根据地的不断扩大和农民经济生活、政治觉悟的提高,1943年以后,群众性的文艺活动比较广泛地开展起来。农村文化生活的开展,对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移风易俗,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夺取抗日斗争的胜利,起了积极作用。
教育工作取得较快发展 1941年以后,特别是1943年后,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快发展。在职干部教育形成了一整套制度,小学教育日益走向正规化,中等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尤其是社会教育广泛开展,通过组织识字班、冬学、庄户学等形式,在根据地形成全民性学文化热潮,群众被充分发动起来。
在职干部教育方面。抗日军政大学山东各支校根据实际需要适时调整了培养对象。山东分局党校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各级党校还新增设了一些干部学校。1942年5月,泽东青年学校山东分校成立,不同的行政组织、群众团体,还通过短期训练等多种形式,对各自的干部进行了教育培训。
小学教育方面。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要求:每村建立1处小学,每乡建立1处中心小学。小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启发儿童民族意识,训练儿童抗战技能,增进儿童基本知识,提高儿童学习能力,养成儿童劳动习惯,启发儿童生产热忱,培养儿童服务精神。从1941年开始,小学教育在各地区均取得较快发展,在一些中心根据地发展更为迅速。“庄户学”是小学教育的新创造,在滨海等地得到重视和提倡。
中等教育方面。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要求:1个专区必须设立1处中等学校,有条件的可设公学,1个行政区设立1处公学。教育内容,除一般文化课程外,均开设抗战理论、军事训练、民众运动、社会科学概论等课程,并要求学校参加抗战、生产、社会服务活动。胶东区的中等教育发展较快,计有13所中等学校。其他地区,一般有1至2所中等学校。中等教育,一方面培养了广大基础文化人材,另一方面向党政军各部门、各行业输送了大量急需人材,成为培养干部的重要补充形式。
社会教育方面。1940年12月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颁发的战时国民教育方案,确定社会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县设民众教育馆,区、乡设中心俱乐部,村设俱乐部;要求广泛开办识字班、夜校、补习学校、短期训练班,设立图书馆,组织流动图书馆等。在社会教育开展过程中,各地抗日民主政府、群众团体不断加强组织,进行指导,从而在抗日根据地形成了全民性的学文化热潮。每年开展的冬学运动,规模一年比一年大,后来,季节性的冬学改为常年性的民校。社会教育把文化教育和抗战教育、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与各项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剧团演出在农村的普及 经过整风运动,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思想上发生深刻变化,响应党的号召,深入农村,深入群众,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向群众宣传抗日、宣传革命道理。其中,演剧是山东抗日根据地最为普遍、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其普及的程度和群众参与的热情,在历史上是少见的。当时,活跃在山东根据地的专业剧团,既有影响大、负有盛名的胶东国防剧团、一一五师的战士剧社、抗大一分校文工团、鲁迅宣传大队、耀南剧团,也有在各地方党政部门的领导下组建起来的胶东孩子剧团、湖西流动剧社、鲁南区的姊妹剧团、清河区的鲁迅宣传队、清河剧团、鲁中的沂蒙国剧社等一些地方文艺团体。正是这些文艺团体组成了一支强大的文化大军,他们以文艺为武器,紧密配合山东的武装部队,开展教唱抗战歌曲,排演现代戏剧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这些剧团的文艺活动,往往配合农村的具体工作来进行。如:在动员参军中,上演古装剧《木兰从军》;在优待抗属活动中,排演歌剧《抗属真光荣》;在减租减息斗争中,排演了《谁养活谁》;在宣传妇女解放时,各剧团均上演了《老婆婆的觉悟》、《王大嫂翻身》等,这两出戏使不少妇女流下眼泪,也教育改造了不少“苛婆婆”。有的剧团还配合部队开展对敌政治宣传。
在沂蒙、滨海、鲁南地区活跃着一支由山东省妇联领导的、主要由女演员组成的文艺宣传队——姊妹剧团,颇为引人注目。姊妹剧团于1941年3月8日成立于莒南板泉区沙岭子村。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朱瑞亲临祝贺。姊妹剧团成立后,随山东分局机关、部队活动在沂蒙山区一带,既教群众唱歌,又编写歌曲、快板、杂耍、活报、舞蹈、独幕话剧等节目,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在1941年大“扫荡”中,团长辛锐、指导员甄磊等人牺牲,姊妹剧团宣告解散。
为了扩大影响,1941年至1942年间,活跃在各地区的文艺团体,还举行了多次联合演出。其中规模较大、轰动根据地的联合公演有:在滨海区渊子崖村举行的“八大剧团联合公演”、在胶东举行的“十三大剧团联合公演”、在临沭蛟龙湾举行的“三大剧团联合公演”。这些联合公演把敌后戏剧运动推向了高潮。
歌咏是党宣传群众的重要方式。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各剧团、宣传队每到一地,就开始教当地群众唱抗日歌曲,出现了青年、妇女、老人、儿童争相学唱抗日歌曲的景象。山东抗日根据地当时创作的脍炙人口的歌曲有几百首之多,如民歌《八路军》:“八路军,好心肠;割了麦,打了粮;保卫根据地,一心打东洋。”像《义勇军进行曲》、《跟着共产党走》、《沂蒙山小调》等名曲更是深受群众喜爱,唤醒和动员了千百万民众。
除党政军机关创办的剧团外,1943年以后,农村剧团广泛成立,遍布整个根据地,仅胶东地区的农村俱乐部和剧团就有1万多个,莒南县更是“庄庄秧歌队,村村锣鼓声”。这些农村剧团由群众自编、自演,内容结合农村实际,受到群众的极大欢迎。
开展冬学运动 从1940年冬天开始,山东抗日根据地普遍开始组织起冬学运动。冬学带有突击性的特点,利用3个多月的冬闲时间进行,设“识字”和“抗战道理”两种课程。冬学的教师一般是经过一定培训的小学教员、民运工作队员、群众团体的干部和思想进步的私塾先生,凡是能够动员起来的知识人士都让他们参加冬学的教学工作。冬学的办学形式灵活多样。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农民白天忙就组织他们上夜校,妇女中午有空就办午校。有些地方在村头、路口设有识字牌、文化岗,交由站岗放哨的儿童团考问过路人。答对了就放行,答不对则由站岗儿童教会后再放行。冬学以政治教育为主,结合群众的思想实际和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1943年,在开展冬学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民校、识字班。群众性学习运动的开展,提高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政治水平和阶级觉悟,鼓舞了抗战热情,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在党的领导下,妇救组织把提高妇女文化水平、在妇女中扫除文盲当作首要任务,在农村广泛开办了妇女识字班。广大妇女在那里学文化、学唱歌,排演节目,学习革命道理,组织拥军慰问等活动,成为冬学运动中一个活跃的、引人注目的群体。受到教育的广大妇女,积极参与、支持抗战,成为全民抗战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创办“庄户学” 为了解决学习与劳动的矛盾,1943年下半年,莒南县莲子坡小学教师张健华,把课堂设在地头、坡前,安排好劳动、学习时间,把学生分成小组,分头上课,并注重教学与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群众工作相结合,解决了学生学习的困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种办学形式,被称为“庄户学”。“庄户学”是小学教育的新创造,后在滨海、鲁中等地得到重视和推广,成为山东抗日根据地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1944年11月,张健华在全省行政工作会议上介绍了创办“庄户学”的经过。张健华被推选为全省教育英雄,受到大会表彰。《大众日报》与延安《解放日报》都作了专门报道。
山东抗日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的宣传文化教育事业,深入持久地宣传了抗战,及时地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抗战和根据地各项建设;广泛地宣传了马列主义,培养起一批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及时培养了抗战急需的各类人材,尤其是培养了大批干部;提高了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文化思想水平,改变了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某些旧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
(四)战略反攻阶段的宣传文化教育工作
1943年10月,山东分局发出《为改进今后宣传教育工作的指示》。1944年4月,山东分局又发出《对各地文协工作的指示》。这些指示,指出了前段时间宣传文化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对今后工作提出了改进意见。关于宣传工作,提出要加强对党报党刊的集体领导,健全党报委员会,搞好发行工作;健全宣传机构,大量培养宣传干部和工作人员。关于文艺工作,提出要加强党对文协的领导,坚决执行党的文艺政策,团结并改造文化人;要重视戏剧工作和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的指导;出版物要保证党性,切合实际,等等。此后,省第二次行政会议根据上级关于改革普通教育的指示,结合山东根据地教育工作的实际,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意见。会议确定了干部教育重于群众教育、在职干部的提高重于未来干部的培养、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的新方针。大会还提出了区级干部要在1945年轮训一遍等任务,并制定了对在校高小、中学和师范学生进行教育的具体措施。经过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努力,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宣传文化教育事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
报刊发行和图书出版工作进一步发展 1943年秋至1945年8月,新创办期刊达到四五十种。这些期刊,配合党的中心工作,联系现实生活,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发行工作发展迅速。1944年7月1日,山东新华书店在莒南县净埠子村成立,当月即建立起5个分社、9个支店和20多个分销处,成为集编、印、发一体的出版机构。从1945年1月开始,渤海、胶东、鲁南、鲁中等新华书店相继成立。1945年,山东抗日根据地共翻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理论书籍50余种,哲学、政治理论图书250余种,出版经济类图书9种,文化教育类图书近40种。报刊、书籍征订发行进一步与邮务工作结合起来,效率进一步提高。对敌区的发行工作也有了新进展,多数据点、大城市都有了根据地的报纸。同时,对新区、顽军占领区的报刊发行工作也做出了安排。1944年,《大众日报》的发行数达1.5万份。
文学艺术事业取得很大发展 戏剧、报告文学、诗歌、摄影、绘画等艺术创作活跃,涌现了不少优秀作品。《我们的司令员罗荣桓同志》、《南北岱崮保卫战》、《铁道队》、《模范劳动者郑信》、《移坟》等一系列报告文学和小说,广泛反映了这个时期根据地党的建设、民主建设、生产运动、军政关系、军民关系。《毛泽东的旗帜》等大量抗战歌谣和诗歌,歌颂了党的英明领导,表现了八路军和人民群众英勇抗敌的英雄气概。曲艺创作十分活跃,有不少佳作出现,如长篇鼓词《说唱晴天传》、《说唱朱福胜翻身》,短篇山东快书《大战岱崮山》、《二曹大战蒙阴城》,鼓词《女运粮》、《恶霸马二万》、《假大姐》等。文艺工作队伍不断壮大,出现了一些造诣颇深的文艺工作者。1944年以后,群众性文艺活动进一步开展起来。如滨海区莒南县业余剧团达110个;鲁中区沂南县的业余剧团亦达110个;胶东区农村剧团相当普遍。农村剧团演出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与中心工作、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教育性强。这对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移风易俗,提高群众觉悟,起了积极作用。1945年,日本投降,老区农村剧团和秧歌队为支援战争和新区人民的翻身斗争,离别家乡奔赴新区宣传,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群众戏剧运动的第二次高潮。
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这一时期,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根据地内建立了教育辅导团制、中心学区制、教学实验区、教育联席会议等制度,并进一步加强师资培训。教师队伍中开展了整风。通过大力筹划教育经费,部分实行了免费教育。
党内教育成绩显著。为搞好党内教育,山东分局进一步重视了党校工作,罗荣桓兼任山东分局党校校长。1943年7月至1945年8月,分局党校完成了第四、第五、第六期学员培训,700多名学员相继结业。这3期学员均按统一要求,开展了整风。分局领导经常去党校给学员讲解整风的意义、方针和目的。通过整风,学员们的马列主义水平、思想觉悟和工作能力均有明显提高。这期间,各区委、地委党校扩大了干部培训数量;各县委定期、不定期地举办支部干部、党员轮训班;分区委建立健全了支部教育领导制度。广大党员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事政治和科学文化知识。党内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提高了思想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较好地适应了形势发展和各项工作的需要。
干部教育得到加强。为培养经济等部门的专门人才,1945年2月,省战时行政委员会设立了山东省抗战建国学院,黎玉兼任院长。抗战建国学院的设立,使许多县级以上干部获得学习深造的机会。学习过程中,他们理论联系实际,整顿思想,检查工作,研究政策,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期间,各行政公署,通过转变中学职能,成立了新的干部学校,扩大了干部教育数量。原来没有中学的专署,也都建立了干部训练机构。一年中,即有1/3至半数的行政、群工干部受到训练。大多数县建立了县学或举办不定期的训练班,对村干部、村工作骨干进行定期、不定期培训。由于干部教育内容以整风为主,辅之以业务,采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群众路线教育方法,使受训干部的政治思想、工作能力得以提高,工作态度、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一些不正确的思想得到纠正,群众观念进一步加强,从实际出发,走群众路线,为群众服务的工作经验得到丰富。
群众教育收到良好效果。根据教育改革的要求,小学教员把较多时间用在了成人教育上。群众教育的内容,从实际需要出发,注重与战争、生产及中心工作相结合。学习中,涌现出大批积极分子,他们不仅懂得了抗战等方面的一般政治知识,而且提高了文化水平,能看信、看报、写稿。学习的组织形式有男女成人班、青年班、午校、夜校、半日班、读报组、通讯组、集市宣传等。通过学习,一批不脱产的群众教师应运而生。
通过宣传文化教育事业的蓬勃开展,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人民群众进一步发动起来,自觉走出家门,参加或支援抗战,为开展大反攻、迎接抗战胜利的到来,准备了充分的群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