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文化教育 |
一手拿枪,一手拿宣传单,在抓武装斗争的同时,大力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是共产党人克敌制胜、发展壮大的突出特点和成功经验。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宣传、发动、组织群众,坚定抗战信心,鼓...[详细]
胶东部队的《前线报》,自1939年9月创刊至1951年10月停刊,整整经历了十二个春秋。它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在党的领导下,紧紧和广大指战员结合在一起,始终站在斗争前线,以特殊的战斗武...[详细]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随着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斗争蓬勃发展,渤海区曾活跃着许多部队文工团队,其中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是渤海军区政治部宣传大队(后改称文工团,对外称耀南剧团)...[详细]
对胶东地区党报历史有研究的人都知道,胶东解放区的报纸,最重要的是胶东区党委机关报《大众报》、胶东各救会机关报《群力报》和胶东军区机关报《前线报》。而前面两份报纸虽然留存也不...[详细]
耀南剧团前身是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宣传部。在三支队司令员马耀南和副司令杨国夫关怀下,于1938年8月在桓台创立,刚成立时驻在卫固村,只有王敢、马昆、张岚(杨国夫的爱人)、...[详细]
1939年7月,清河特区在长桓地区面窝村(今果里镇)成立了“长桓临益四县边区行政联防办事处”,由于军事形势的推进,抗日根据地的扩大及党政组织的不断健全与发展,特委领导考虑搞好宣传,扩...[详细]
抗日战争初期,各根据地互不相连,交通堵塞且出版报纸较少,一般群众看不到报纸,不知道周边发生的事情。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中共东明县委于1938年10月中旬创办《红星报》,杨授谦任主编...[详细]
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彻底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是我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渤海区与占全国面积约三分之一的东北、华北等老解放区一样,于新中国成...[详细]
日伪一般在春、秋各有一次“扫荡”。在敌人“扫荡”时,学校采取了“敌来我散、敌走我学”的办法。由于敌人的骚扰,学生读书很受影响。处于根据地边沿地区的学校,在上课时派学生站岗,...[详细]
1939年11月上旬,八路军总部下达了中央军委关于抗大一分校东迁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命令。经过短暂的准备,11月中旬,学校从太南驻地神郊出发,经冀南、鲁西,横穿平汉、津浦铁路,历时40余...[详细]
在抗日战争烽火中诞生的胶东公学,是革命干部的摇篮。来自敌占区、边沿区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青少年,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冒着生命危险,冲破种种阻力,汇集到这座学校里来,接受中国共...[详细]
1941年,抗战进入最艰苦时期,随着革命队伍不断壮大,许多女干部结婚生子。孩子年幼,环境恶劣。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胶东行署和胶东妇联,联合在荣成县筹办了一个专门收养战争遗孤,和...[详细]
1939年8月,我时年17岁,参加了清河区清东地委广(饶)南办事处的青救会,还当了会长,宣传发动青年抗日救国。1940年组织选派我们一批人到鲁南抗日根据地学习,当时,平型关大捷后,东进山东...[详细]
为了使一切文化教育工作适应抗日救亡的要求,毛泽东在芦沟桥事变的前两月以及抗日战争开始后不久,曾多次指出必须实行国防教育政策。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论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