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微博二维码

清河特委机关报《群众报》在东沙河创刊前后

2015-06-26 09:02:00来源: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作者:

  1939年7月,清河特区在长桓地区面窝村(今果里镇)成立了“长桓临益四县边区行政联防办事处”,由于军事形势的推进,抗日根据地的扩大及党政组织的不断健全与发展,特委领导考虑搞好宣传,扩大影响,鼓舞士气,作为中共清河特委的机关报——《群众报》,于1939年8月1日在桓台的东沙河村应运而生。这一报刊是由景晓村、 亓人、张枫之和刘洪轩等同志创办的。对教育军民,打击敌人,建军、建政起到了积极作用。

  《群众报》创刊初期,由于物质和人员条件的限制,其分工和操作是很简单的。编辑、刻钢板、油印、绘画全由4个人干。当时没有电台、时事新闻靠收音机来收听广播,大部分收听苏联伯力电台的消息。该报印刷的分数约几百份,发放范围是特委所属的各县,即邹平、长桓、东四边、还有博兴等地。

  由于形势变化,于1940年春,《群众报》编印地点转移到寿光县葛家口村,由油印改为石印和铅印印刷。《群众报》为三日刊,四开张,每期四版,印刷份数增加到3000份左右。并用“群众出版社”的名义,石印印刷出版了第一批书籍,如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烈士传》及《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等书,这几本书都是32开本,用新闻纸印刷的。

  1941年1月,冀鲁边区与清河区合并为渤海区,冀鲁边区的《烽火报》社与清河地区的《群众报》社合并为《渤海日报》社,并购进两台铅印四开机,增设了打版机、浇铸机,由铅印印刷出版。

  在抗战时期,《群众报》的创刊、编辑、印刷、发行工作全都是在恶劣的战争环境中进行的。当时要一面印书印报进行生产,一面还要应付敌人的疯狂扫荡。报社的少数同志配备枪支,其它的每人两颗手榴弹,作为自卫武器。当敌人进行大扫荡的时候,就要同群众一样,坚壁清野,把器材、设备、粮食等埋藏起来,进行反扫荡。1943年初冬,日寇扫荡时,报社受了很大损失,人员牺牲、被俘、失踪者20多人,排字员马隆基(共产党员)在反扫荡中牺牲时仅16岁。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